房間里貼滿了隔音海綿,大學兩把椅子傾斜45度角擺放著。心理王佳瑩說,咨詢作年這樣的室工始理角度給咨詢者更多空間,無須一直眼神對視,后開對方能更加舒適放松一些。解年
王佳瑩是輕人南京師范大學的心理老師,也是大學學校的心理咨詢師。過去十年里,心理她接觸了大量帶著痛苦、咨詢作年困惑、室工始理迷茫和抑郁走進來的后開大學生,約3000人次走進她的解年心理咨詢室。在信息爆炸、輕人價值多元、大學競爭加劇的環(huán)境中,年輕人常常困于自我要求與他人期待之間的張力。
咨詢室里的桌上永遠放著抽紙。常常有人在咨詢中哭,嚎啕大哭、聲淚俱下或是泣不成聲。有些學生會轉過頭說:“老師,不好意思,我失態(tài)了?!币灿行W生覺得哭完以后舒服多了。
在王佳瑩發(fā)來的隱去個人信息的心理課程作業(yè)里,可以看見一部分年輕人的內心世界:
“我身邊有很多人都會被父母打,但在我這里,我過不去,我沒法像看一個路邊的易拉罐那樣去看待它,這就是一個需要我去消化去思考去療愈的問題。……她是一個掃興的大人。她一次次地駁斥與漠不關心,讓我一次次失去了與她分享自己生命體驗的興致?!?/p>
“我不再喜歡想象,準確地說,我失掉了想象的能力。我不理解學習是為了什么,盡管我在家人期望下努力學習;我不知道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,盡管我會寫出《我的夢想》的滿分優(yōu)秀作文;我不感覺快樂,盡管初二班主任在課上突然問我‘你快樂嗎’的時候我只愣了一秒就點頭稱是。泯然眾人的是我?!?/p>
“帶著高考前這場‘驚險過關’的經歷和依然存在的‘擺爛’傾向,我進入了大學。大學的環(huán)境相對自由,但也意味著更大的自我管理挑戰(zhàn)。沒有高中那種密不透風的管束,我的‘擺爛’仿佛找到了更肥沃的土壤:DDL是第一生產力?那就拖到最后一刻;選修課水一水?反正學分拿到就行;社團活動太麻煩?不如在宿舍躺著。這種‘自由’的代價,是更深的空虛感和時不時冒頭的焦慮——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虛度時光,浪費機會?!?/p>
……
2023年4月,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(fā)《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(2023-2025年)》,要求高校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、定期監(jiān)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,完善“學?!合怠嗉墶奚?個人”四級預警網絡。
今年6月,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(fā)布了《2024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》。該報告通過對我國六萬余名16至28歲的大學生進行調研后得出結論:有80.0%的大學生知道學校提供免費心理咨詢服務,但僅2.8%大學生實際使用過。
我們常常覺得今天的年輕人和以前不一樣了,但又難真正理解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。那些說“躺平”的年輕人沒能說出口的渴望是什么?為什么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但又討厭別人的“爹味”說教?
新學年開始前,我們走進這間王佳瑩工作了十年的心理咨詢室。以下是她的講述——
敲開這扇門
十年前,我剛工作的時候,學生想做心理咨詢是不需要預約的,也不限制次數。他們只要來到心理中心敲敲門,說老師我想聊聊。
二十年前,心理咨詢室剛成立時,甚至沒有學生愿意來。老師只能去校園里尋找目標,看到同學獨自在操場散步,或者惆悵地坐在湖邊,就會湊上去搭話。運氣好的話能把學生拉到咨詢室去,運氣不好只會被擺擺手當作奇怪的老師。
過去十年里,我們學校心理咨詢的數量翻了不止十倍。我想這和大家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更科學理性、病恥感降低、愿意積極尋求幫助有關,也反映出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精神現狀。
咨詢需求量劇增,從不限制咨詢次數、可以隨時來咨詢,到現在人太多需要提前預約,我們不斷規(guī)范和優(yōu)化心理咨詢流程。高校的心理咨詢通常限定為每人每學期6至8次,特殊情況可以由咨詢師提出延期申請,由學校心理中心審核。
為了滿足學生需求,我們還試行一次性單元咨詢,同時增加了30分鐘的首次訪談,讓有需求的同學盡快進入咨詢室,也能評估他們的狀況,匹配合適的咨詢師。
我們的兼職咨詢師主要來自周邊兄弟院校的心理中心和醫(yī)院,還有一批優(yōu)秀的心理學專業(yè)學生,近期也在試行同輩咨詢。還有一批學生助理負責咨詢接待和預約等工作,確保咨詢順暢進行。
大學里的心理咨詢主要是以談話的方式進行,有時也會使用沙盤、畫畫等方式。一次咨詢約50分鐘,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里進行。心理咨詢對所有學生開放,不是有心理疾病才能來做心理咨詢,接受心理咨詢也不等于有“精神病”。
想做心理咨詢是一種主動尋求幫助、積極解決問題的態(tài)度。剛進大學感覺難適應,最近總是感覺想哭,晚上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,比賽失利無法釋懷,總是暗戀從不敢表白,親人離世,或者就是感覺孤獨迷茫想找人聊聊,都可以來。
好幾位學生告訴我,他們是在凌晨3點輾轉難眠時打開心理咨詢預約頁面的。對許多人來說,走進心理咨詢室需要勇氣,需要足夠強的動力希望生活可以有所不同。作為咨詢師,我理解這份勇氣非常珍貴,需要充分的支持、肯定和保護。
信任從何而來
有人好奇,“學生真的會主動來做心理咨詢嗎?你怎么知道學生跟你說的是不是真話?學生為什么會相信一個不認識的陌生老師呢?”
安全信任的關系是心理咨詢起效的重要因素。來訪者的信任不是要求來的,而是互動的結果。心理咨詢設置也是提供這種安全感的重要框架。
咨詢開始前,咨詢師會和來訪者討論知情同意相關內容,包括咨訪雙方的權利和義務,避免雙重關系,時間和請假的相關規(guī)定等,還有一定要強調的保密原則。
咨詢師須為來訪的情況與咨詢信息保密,但根據中國心理學會提出的《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倫理守則》,如果心理師發(fā)現尋求專業(yè)服務者有傷害自身或他人的嚴重危險、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等受到性侵犯或虐待等,需要突破保密原則。我會在咨詢的開始明確告訴他們。
有的學生會詫異地笑笑,說:“老師,我沒有這么嚴重,這太夸張了?!币灿腥藭谶@里停下來,低頭沉默,我就會意識到,這種“停頓”意味深長。
在大學里,學生并非獨自面對心理問題。我會告訴學生,你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些,醫(yī)生、輔導員、班主任、導師和心理老師都可以從不同的層面提供幫助。在必要的情況下,家庭依然是最重要的社會支持。
雖然大學里的心理咨詢有所限制,但依然能夠給許多同學提供幫助。有些同學會在大一到大四的不同階段來找我咨詢,有同學會為此而感到羞愧。他們會說,“老師對不起,我又來了,你會不會對我失望。”
個體的成長不是線性的,不是“這道數學題你會做了就再也不能錯了”,而是一個環(huán)形上升的過程,就像盤山公路,從垂直視角看,好像是同一個地方遇到了同樣的問題,但是今天的你已經和過去的你不一樣了。
我想學生愿意再來咨詢恰恰是因為這個方法有幫助。心理咨詢師像是盤山公路途中的驛站,當你累了餓了沒油了,在這休息、補充能量,準備好了再出發(fā)。
我記得,曾有一位來自偏遠地區(qū)的學生來咨詢。他覺得自己無法適應新的環(huán)境,總覺得室友不喜歡他,自己一無是處。他評價自己內向孤僻、不善言辭,沒有朋友,也不會社交。
但我與他只交談過一次,就看到了他的優(yōu)點。我會提醒他,“你看,你即使情緒糟糕仍然在完成小組作業(yè),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。你提到自己在宿舍里總是主動打掃衛(wèi)生,你勤快又不計較付出。上次舍友生病了,你夜里陪著去醫(yī)院,你善良又愿意幫助別人?!?/p>
那天咨詢開始前,他敲門后發(fā)現前一位同學的咨詢還未結束,立馬道歉出門等待。在我們開始談話時,他顯得非常局促不安,我提到這個小插曲,詢問他“你覺得我會怎么想你呢?”他說,我會認為他冒失,沒禮貌,會覺得他不懂規(guī)則,是討人厭的學生。
我告訴他,“我完全沒有這么想你,我覺得抱歉,是我們沒有在門口做好更明確的標識,讓你在外面等得著急?!彼难蹨I“嘩”地一下流下。后來我們討論了舍友“不喜歡他”,更多來自他自己的感覺和猜測。
對于很多來訪者,他們需要知道,自己的想法不是事實,事實并不來自于假設。
哭泣這件小事
我們的咨詢室在離教學樓不遠的一幢樓里,學生可以從側面的小門上樓,這里提供了一個相對私密且安全的傾訴空間。
很多學生走進咨詢室時,帶著沉重的心理負擔??奁3J撬麄冡尫徘榫w的方式,咨詢室里特地準備了紙巾和垃圾桶。
我發(fā)現,許多學生覺得在別人面前流淚是軟弱的表現。但我們生來就是用哭聲與世界互動的。在很多人的記憶里,小時候哭泣總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和制止。有時候是給你一顆糖,嘗試轉移你的注意力,有時候甚至會責備你,“不許哭,把眼淚憋回去”。
但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,情緒機制都是,我們有一個期待,當期待被滿足時,我們就會有積極情緒,未被滿足時就會有消極情緒。所以,正確應對哭泣的方法,不能只處理情緒本身,更要處理情緒產生的原因,問清楚自己:“我怎么了,我在哭什么?”
保持體面,對年輕人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??奁鼤r,他們會扭過頭去,或者向我道歉,覺得自己失態(tài)了。有些學生在聊到一些具體的話題會哭,有些學生每次都會從頭哭到尾。有些學生,在我介紹知情同意時,就已經開始哭了。
作為咨詢師,我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(huán)境,讓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,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。有學生告訴我,心理咨詢對他來說很重要,是生活中唯一感到舒適的地方。他不擔心自己被評判,不害怕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,盡管有些想法不合時宜,但依然可以在這里完全坦誠地面對自己。
“我是誰”與“我想成為誰”
這些年,來咨詢的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與自我探索相關。比如,不喜歡自己的專業(yè)、無法平衡學業(yè)和學生活動、不知道該考公還是考研、因對未來的規(guī)劃有分歧與父母爭吵、戀愛困擾、受到同學的冷落等等。這些問題看起來都稀松平常,卻真實地影響著他們的情緒和生活質量。
有些學生因為小事而情緒低落、感到孤獨,甚至影響學習和睡眠。他們來咨詢的時候,盡管不開心,但依然充滿負罪感,會小心翼翼地問:“老師,我的問題是不是太小了,不值得來咨詢,是不是占用了其他同學的時間?”
情緒沒有對錯,問題沒有大小,只要個體真切地感到困擾了,就需要關注和討論。我會告訴他們,咨詢是你的權利,你預約到這個時段,現在坐在我面前,對我而言你就是最重要的人。
焦慮是學生們常有的情緒。年輕人對未來感到迷茫、不確定,缺乏憧憬,這或許與當前的社會環(huán)境和就業(yè)壓力有關。很多時候,學生們不得不面臨一些非常實際的困難。比如,社交平臺上常有人討論,高考中的高分考生應該讀985高校還是去高就業(yè)率的警察學院?
這似乎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,但困惑背后是年輕人們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一個人只有形成自我同一性才能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。今天的年輕人在信息高度發(fā)達的環(huán)境中,容易獲得大量關于不同選擇的分析,哪個更符合社會價值?哪個是別人口中的“好”?
拋開外界的評價,關于自己,他們沒有足夠的了解。
和年輕人接觸多了,我還觀察到一些新的現象。年輕人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,會表現出不同的樣子,比如在一個平臺上充滿生命力,在另一個平臺上卻焦慮到“發(fā)瘋”。有些學生會因此質疑自己,“老師,我是不是虛偽?我在室友面前能‘裝’,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?!?/p>
我會告訴他們,能在不同的環(huán)境下呈現不同的自我,正是自我功能良好、豐富且靈活的表現。關鍵在于,你是否能在每一個狀態(tài)中都感到自我認同和舒適。
人應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統一性。一個人可以和朋友在一起時瘋瘋癲癲,在老師面前表現為乖順的好學生。但在一個相對連續(xù)的狀態(tài)里,人在不同的自我切換時,應該有一條能串起來的線,而不是的割裂狀態(tài)。
如果自己也搞不清楚哪一面才是真實的自我,迷失在表演的情緒里,或依賴于外部評價,只在他人認為我好的時候,才會覺得自己是對的,那就比較糟糕了。
在“優(yōu)績主義”的氛圍中,很多年輕人都會為了迎合評價體系而迷失自我。
站在盡量靠近的位置上
絕大多數時候,來訪者在心理咨詢中都無法獲得具體的人生建議。事實上,他們不需要這樣的標準化指導。
雖然年輕人的心理困境大致相似,但我做了十年的個案咨詢,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,也沒有兩次咨詢的歷程完全相同。
在心理學層面,我們將人對不同事情的處理能力理解為一個動態(tài)坐標軸。人在不同情境、不同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選擇。
心理咨詢常被詬病解決不了現實問題。確實,心理咨詢不是“速效藥”,但能提供一段安全的關系,提供允許來訪者表達和宣泄情感的空間。咨詢師像是陪著來訪者在幽微的心理世界里探險,一起進入黑暗和未知,一起尋找光亮和出路。咨詢之后,來訪者可能會獲得一些新的視角、感到身心舒暢、對自己多一些理解、更肯定自己,學會一些和情緒共處的方式,有勇氣開始或結束一些關系,也可以依然感到困惑。
在咨詢中,我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傾聽和共情。心理咨詢的過程中,如果咨詢師比來訪者說得多,一定是有問題的。
只有放下評判,帶著尊重和好奇用心傾聽,就會發(fā)現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表現都情有可原。
曾經有一位同學來咨詢,覺得學習狀態(tài)糟糕,自己沒有價值,非常自卑。聽到這樣的表述,一定以為他成績不好對不對。進一步探問后我發(fā)現,他是專業(yè)前三名。
我還接待過一位來訪,是特別美好的女生,笑起來可愛,說話時候眼睛亮亮的,她在各方面都優(yōu)秀,但卻反復陷入糟糕的戀愛關系之中,總是和一些看起來不靠譜的人交往,每段感情都分分合合,反復受傷。
如果這兩個年輕人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情緒,成績好的可能被說“凡爾賽”,戀愛受傷的被批“戀愛腦”。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“專業(yè)前三名”真的會因為覺得自己差勁把身上掐得青一塊紫一塊,父母希望他保研985,成績是從小到大他唯一的價值體現。而總是受情傷的女生有一個糟糕的父親,從小被忽視,那些劇烈的追求和相處中的控制,對她來說極具吸引力,她以為那些極端的表達方式是被愛的證據。
心理咨詢過程中,咨詢師會盡可能地理解這些困境,保持價值中立。我們不站在審判者的位置,而是盡量站在靠近來訪者的位置上。
不要總是教年輕人做人
成年人和小朋友說話時會彎下腰或者蹲下來。當你蹲下身子,就會發(fā)現孩子的視線高度里有許多無法看見的世界。這時候,你才能慢慢理解他。
心理咨詢也是如此,只有把自己放在與年輕人盡可能相同的位置上,了解他們玩的游戲、喜歡的明星、愛看的小說,才能看見他們眼中的世界。
今天的年輕人討厭“爹味”說教,其實就是討厭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教你做人。當年輕人認為你不理解我,他就會自動疏遠你,不再主動溝通。
這也是目前不少來訪學生面臨的困境。他們從小學、初中開始就不再與家長溝通。因為每次傾訴時,父母總是在批評,從來沒有真正以平等的方式關心過自己。
離開家上大學之后,父母有時候會埋怨孩子,“為什么不給家里打電話,沒有良心”。但很多孩子其實心理矛盾:一方面,他們非常想念父母,另一方面,又不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。孩子們會覺得有義務給父母打電話,這樣父母才會開心。但每次打電話,父母并不了解大學里的事項,當孩子說壓力大時,有的父母會說,“我們給你生活費,你天天在學校那么輕松,能有什么壓力”。有些學生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生活中的困境。很多時候,他們與父母打完電話后,情緒反而非常崩潰,這樣的溝通起了反作用。
父母可以多問問,“你最近過得怎么樣?心情怎么樣?交到新朋友了嗎?有沒有什么好玩的事情?遇到什么困難嗎?”
在今天的互聯網語境中,也有很多質疑年輕人的聲音。有些人覺得現在的大學生總是擺爛,沒什么活力,不上進不努力,好像主動放棄了很多東西。
在我看來,事實并非如此。
恰恰是因為今天的年輕人處于一個物質豐富、信息爆炸、選擇多元的時代,他們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,也面臨著更激烈的競爭。感到疲憊受挫的時候,人會想癱著,做些不用動腦、可以暫時回避現實的事情。
他們會選擇看打游戲、看小說、追星、刷社交媒體和小視頻這樣的方式。有的學生在畢業(yè)季時寫不出論文,每天玩手機到三四點睡,我問玩手機玩什么,他們告訴我,在小紅書、抖音看大學生博主找工作,雖然自己還沒投過簡歷,但是已經跟著博主一起體驗面試失敗多次了。
也有年輕人或許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沒什么朋友,但是在網絡上有許多網友。虛擬空間的社交代替了現實的交流。有人樂在其中,也有人感到厭倦。
幸運的人能夠與網友持續(xù)聯系多年,而有些人的網友可能突然消失。當網友對某一個事物有爭執(zhí),或者對磕的CP失去興趣,某個一起追的連載小說完結了,可能彼此就不再聯系了。這種新型的社交模式具備時代特點,但我們也鼓勵學生,不要放棄在真實世界中和一個真切的人有溫度地相處。
我曾經問過學生們,覺得什么是朋友,得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答案。有些人認為必須有共同話題,有些人覺得要有一致的目標才是朋友。我追問,“一致的目標”指什么?得到的答案是“我們都想拿獎學金”,因為只有這樣的朋友才會一起自習,一起保持高的績點。在這樣的邏輯下,很多年輕人難以接受自己與他人的差異。
還有一些學生不會主動交朋友,雖然感到孤獨,但覺得社交需要投入大量精力,彼此遷就,會有浪費時間的顧慮。這也是今天年輕人的特點,他們會竭盡所能地避免出現錯誤,害怕承擔后果。
他們的痛苦更多來源于,一方面對自我有過于苛刻的要求,另一方面被誤解為總是躺平。事實上,躺平是一種信號、一種反應。因為焦慮,無法面對失敗的恐懼,同時面對居高臨下的說教,由此產生痛苦和困惑。
我常常覺得,和年輕人相處,要真正地看見和尊重他們,不要總是讓他們承認自己的不足,這容易帶來羞恥和內疚。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感知他們的真實想法,平等地對話。如果想要年輕人敞開心扉溝通,這一點至關重要。
來源:上觀新聞
作者:解放日報 李楚悅 朱雅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進入社會新聞 頂: 92569踩: 11578